5月12日,虹口区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员陆佳一老师来到大同,与英语教研组老师一起开展了一次“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命题”专题研讨,结合教学实际解析命题逻辑,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改革。
锚定命题依据:从“经验命题”到“标准引领”
陆佳一老师首先强调了命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命题的根本依据。她结合近年高考改革趋势,分析了题型变化背后的育人逻辑——从传统的知识碎片化考查转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评估。陆老师以语法填空为例,对比了新旧题型的差异,强调“在上下文语境中考查语法知识”的重要性,避免孤立考查单一语法点,引导学生在语篇中理解语言规律。
解构命题过程:从“模糊操作”到“精准设计”
针对教师关注的命题实操,陆老师以 "厘清考试意图 — 选材 — 编写试题 — 磨题与校对" 四步为框架,结合高考真题案例,系统解析优质试题的诞生逻辑。在选材环节,她强调以高考为参照构建文本梯度,通过明确不同题型词数范围,借助 "易读指数" 等科学工具评估文本复杂度,确保试卷难度分层合理;同时注重体裁话题的多元性,建议 A 篇选用记叙文、B 篇采用邮件公告等应用型文本,覆盖社会现象、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多领域主题,避免重复考查以拓宽学生视野。
在试题设计过程中,陆老师提出教师要聚焦思维与逻辑考查,强调依托上下文逻辑线索而非单纯语法知识设题,引导学生摒弃排除法依赖、回归文本理解本质;同时强调在选词填空和完形填空中合理分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比例,通过均衡的考点分布体现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在磨题校对阶段需反复打磨答案解析,确保逻辑严密、考点明确,并通过多轮校对优化题目文本与选项的干扰性,从细节处夯实试卷的信度与效度,将命题过程从经验驱动的 "模糊操作" 转化为科学可循的 "精准设计"。
互动研讨:从“单向输出”到“教学共振”
围绕“如何平衡基础题与创新题比例”“新课标词汇在试题中的渗透策略”等提问,陆老师强调,命题应“眼中有学生”——既要符合高考选拔要求,也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避免“偏难怪”试题挫伤学习积极性。老师们表示,今后将在命题中更注重“情境化”“思维化”设计,让试题成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脚手架”。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命题技术的培训,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革新。英语教研组将以新课标为指引,把命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精准命题—科学评价—有效反馈”的闭环,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撰稿:姚雪妍
摄影: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