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深入调研——大同中学湘西乡村研学记
发布日期:2019-07-14 17:21:41   作者:大同中学   

77日下午,K1373趟绿皮火车载着高一、二年级的15位同学和4位老师从上海南站缓缓出发。领队老师金一斐说,22小时的绿皮火车已经不在零零后的认知里了,但大家还是要走慢点,去认识中国。慢车放慢了同学们的生活,和缓了同学们的心灵。木心的诗在耳边回荡: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79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了湘西州博物馆。展品按时间顺序陈列,从远古时代到近代,展现湘西在历史长河中自然、人文的巨大变化。同学们在这里领略了湘西风骨,感叹其古韵风情。

下午,同学们聆听了吉首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田茂军教授的讲座,让大家走近土家族、苗族文化,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他对湘西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的状况细致描述。田教授的讲演慷慨激昂,每至兴起处便站起身来,手脚并用。在最后,田教授还热情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张伟峰老师和姚丞杰老师分别就各自关心的教育问题和方言传承问题提出了疑惑。田教授回答说,乡村与城市不同,乡村学校的质量较低,教师收入每月只有几百元,想要去更好的学校只有往县里、州里走。对于方言问题,田教授表示,由于苗语、土家话没有文字形式,靠口口相传,本身的传承就有一定困难,由于考试不使用方言,学校不会教学方言,导致会讲苗语和土家话的孩子越来越少。两位老师的提问启发了同学们深入思考,教授有理有据的解答更给同学们后面几天的调研选题提供了参考。

79日至13日,同学们扎根山江镇凉灯村,开展为期4天的田野调查。大家被分成3个小组,分别就各自关心的议题走访乡野,与村民近距离交谈。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了乡村教育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和村民生活问题。各组同学积极走访,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每走到一户人家门外,里头的村民马上出门热情招呼,摆好一人一把椅子,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招待着坐,坐。反倒是同学们步伐局促,不好意思起来。

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小组的1组同学们以聊家常的方式和老乡展开交谈,将话题逐渐切入到教育层面。深入了解情况,寻找乡村教育的痛点难点,也是访谈总时长最长的小组。该小组调查认为,多丘陵的地形导致了上下学的不便,由于家庭贫困,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分担农活,分配给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的父辈多在外打工,祖辈、父辈的文化程度低,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对学习有得过且过的心态。老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不予理睬,导致学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大部分学生只能混个中专出去工作或打工。组内同学认真分析原因,从教师、家庭、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2组同学们着力研究农村村民生活现状,他们村支书进行了深度交流,获取了大量关于凉灯村的数据。再通过访谈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他们特别关心村民的生活状况有没有国家补贴子辈在做些什么,孙辈在哪上学等等问题。发现村民的养老金一年不超过八九百元,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政府有补助。生活主要还是靠种地、养猪养鸡。组员发现,村中几乎没有年轻人,他们多去杭州、广州等大城市打工,每年回家一两次,平常不定期寄些生活费回家。孙辈的受教育状况也不乐观,村支书说,一半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2组同学在研究后,为凉灯村出谋划策,建议村委与政府通力合作,拓宽道路,建设旅游风景区,吸引游客前来,使经济得到发展。

3组同学结合时兴话题,聚焦研究村民垃圾处理问题。组长康慨回忆他第一次访谈的经历我几乎是照着笔记本上的问题念,生硬呆板,更严重的是当地村民习惯苗语,对于我说汉语十分不习惯,但我已陷于自己的紧张中,完全无暇顾及村民反应。这时候在门外等待我们的老师走了进来,代替紧张得说不出话的我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起来,用平缓亲切的语言帮我把刚才我提出的问题融入对村民日常的生活提问中。就是在一次次锤炼中,同学们信心倍增。经调查发现,村民的垃圾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烧,二是扔。纸张、塑料等能烧的就在室内焚烧,以节约燃料。玻璃制品随手向田间一扔就算了事。村口有垃圾回收点位,但一年来不了两三次。室内焚烧很大地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而随地丢弃的垃圾容易导致村民在耕种时划破手脚。组内同学认真分析,提出了教育、监管、处理多管齐下的解决措施。其中教育措施最容易实现,能有效规范村民处理垃圾的方法。

最后一天,三组同学们绘制海报,展示交流。并接受场下学生、老师和老乡的提问,进行答辩。全场气氛热烈,老乡们频频拍手叫好。同学们对乡村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吴鑫烨同学说,在本次湘西研学之旅中,他看到了中国贫困山区中最真实的问题: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普遍,交通不便,教育资源稀缺,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这样的村子,似乎没有任何发展的条件。但是,在这短短几天中,我却感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股热情,也许是初来乍到村民们欢迎时,也许是村民们尽力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一个一个耐心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也许是村支书向我们描绘未来村子发展的蓝图时。村民们希望村子能更好,这份热情便是村子能够发展的充要条件。

唐嘉玲同学联想到,平原地区的农村大都发展起来了,原来的老农民们很多都住进了拆迁房,安度晚年。山区高原地区的农村是否能依托旅游业发展起来,抑或几十年后,是否会随着青壮年们的大量外流进城务工,空心化程度空前增加,村落完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调研以外,行程的重头戏还在体验生活——第一次几个高中生抱在一起睡一张大通铺;第一次在街头叫卖;第一次用大锅大铲做菜;第一次做大哥哥大姐姐带小孩子玩耍;第一次几个男生一起在村口星空下露天洗澡……

710日上午,同学们扛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去镇里赶集把一箱箱玩具变成一张张纸币,然后变成自己的午餐。起初,城里的孩子都显得十分羞涩,一群人黑压压站在摊位后面,不敢叫卖,店面自然也无人问津。迫于压力,同学们开始按捺不住,象征性地叫喊起来。老师则从远处跑过来当托,吸引来不少顾客,一组同学手拿一盒玩具上街叫卖,创下营销额之最。当日上午共营收97元,同学们在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叹劳动者的不易。

712日下午三点,厨房响起了激烈的争论声,因为下一顿晚餐需要自己烹饪。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手忙脚乱地完成晚餐的一道道黑暗料理。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四只土豆被切出了四种不同的形状,可惜后来炖烂了,成品看不出是的劳动成果。同学们都是新手切菜、烧菜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为了试刀锋不锋利把小指给切开的,也有倒酱油入锅时过于兴奋了旁边同学一身汁水的从三点到六点半,总算完成了一餐饭。在做饭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促进友谊。

对于有儿童之友外号的何若洋和白芸上同学,和主人家的孩子一起激情玩耍大概是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吧。他们被一大群孩子拉扯来拉扯去,陪孩子耍,逗孩子乐。在这次研学活动中,他们还收获了一份大哥哥的担当。何若洋说,村里的孩子们嚷嚷着想要大哥哥大姐姐陪他们玩,同学们需要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给他们带来欢乐,同时也从中体验难得的乐趣。李晓阳说,从前他并没有认为和孩子们玩是一件快乐的事,甚至很麻烦,但是那一刻那一份较真和童心让人重新变为孩童。白芸上更是在集市上为村里的孩子们买回了两大箱牛奶,体现了大哥哥的关爱和担当。

如果要讲下去,这八天的故事讲一千零一夜也不止,终归,在第八日,同学们登上了返程高铁7天,大家认识了乡村,了解了乡村,对祖国的认知上前进了一大步,尽管只走进了一个村庄。但大家学习了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扎根乡村调研,为乡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玩成了一片,友谊又迈进一大步。

张伟峰老师用四句话总结这次研学:欣赏乡间山景,感受村民纯朴,心间烦恼忘却,胸中暖流涌动。

列车开动了。城镇、乡村,湘西的一切向后退去、退去,直到完全从视野里消失。于是,闭上了眼睛。列车有些颠簸,让人有点犯晕。朦胧中,大家又想起凉灯村的稻田、土屋、满脸善意的村民、朴质无邪的孩子和来回跳跃的青蛙又想起走崎岖山路,访山野村民,干农活,做访谈,制海报,作报告,想起一路的行走与邂逅。

撰稿:王东来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zxdat@hpe.cn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