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同中学:笃学敦行 立己达人(转自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8-04-13 12:00:00   作者:   

 

【文明校园巡礼】
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通讯员 魏娜
走进春天里的上海市大同中学,“笃学敦行,立己达人”的校训墙格外醒目。“笃学敦行,立己达人”,伴随着百年大同的辛勤耕耘,见证着一代代大同人的成长。
2017年,大同中学获得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表示,文明校园的创建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通过文明创建让学校的师德建设、课程建设,教育的管理,学习的生活呈现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景象。
环境树人,激励学子追梦之路
“星光中记录了多少辉煌,沉默中包含了多少沧桑,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将一块空白填上。”大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陈佳音笔下所描写的,正是她每天放学时看到的校园十景之一——大同院士墙。
一馆一阁一长廊,校训院士校友墙,一鼎两壁合四塑——大同中学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浓缩为校园十景。校长郭金华告诉记者,大同以有形文化为基,激励学生志存高远,让学生感受到沉甸甸的学校文化,激励学生成为优秀的大同人。
如今,一馆——大同博物馆已成为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同中学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为来访者提供讲解。“讲解能使学生在了解大同的文化的同时,找到标杆,获得前行的力量,将爱校荣校植根于心中。”郭金华说。
而在院士墙上,39位大同校友院士的名字周围留有许多空格,这个留白无声地激励着正在大同学习的学子们。“我梦想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院士墙上。” 刚获得“白猫杯”化学应用竞赛一等奖的陈佳音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规划,“我想学医,这样就能把我喜欢的化学和生物结合起来。”
导师育人,导航学子的成长之路
大同中学校园深处,有一条蜿蜒的林荫小道,葡萄架下,是一块块镌刻校友名字和寄语的红砖,一条条原木的长凳,这就是“校友砖读书廊”,也是学生最喜欢和自己的“人生导师”交流的地方。
在大同中学,每个授课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人生导师,每位导师不仅要能教书,更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大同中学英语教师谢媛媛告诉记者:“有些话学生不愿和家长说,也不和班主任说,而导师的身份恰好是他们之间的桥梁。”比起以前老师坐着说,学生站着听的谈心方式,谢媛媛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微信和家长交流。“现在师生的关系更近了,家长也更信任我们了。”
郭金华表示,上海实行新高考模式后,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如何帮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生涯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家长和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只看成绩、专业的热门程度来选择志愿,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大同中学的导师们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与学生谈心、家校沟通、共同参与实践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生涯发展规划。
课程育人,德育工作润物无声
“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的姓氏背后有什么故事,你的名字有长辈的何种寄托……”课堂上学生们正饶有兴趣地听着老师讲解名字和姓氏的由来。
正在为学生上课的是大同中学语文教师宋士广。深爱传统文化的他在课程和德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校本教材《说名道姓》是他通过多年积累编写的,宋士广告诉记者:“教材通过对姓的起源,名的讲解,使学生对自己的家族产生了兴趣,回去追着长辈问家族的故事,长辈也愿意和孩子讲他们以前奋斗的故事。”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在课程中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如今,《说名道姓》已经成为上海市黄浦区中小学特色共享课程。
类似这样的课程在大同中学有11门。郭金华表示,学校通过整体多元、个性发展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重视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学科德育和德育课程化,形成育人合力。记者了解到,除了优异的升学率,大同的学生在精神文明评比、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成绩傲人。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9日 04版)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zxdat@hpe.cn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