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在大同中学举行,展示课《气象谚语中的地理秘密——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例》,由大同中学张健老师执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昌文老师点评,第六期上海市地理学科研究德育实训基地学员和黄浦区第三期地理名师工作室学员参与活动。
张健老师以清明主题活动和学生熟悉的天气谚语“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情境导入,提出核心问题:“清明时节一定是雨纷纷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好奇心。通过课堂活动对清明时节不同地区气温数据和降水实例的展开分析,师生共同探究造成天气差异的原因并归纳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其它地域清明节气象谚语背后的地理原理,验证天气谚语的科学性和地域性。最后总结地理问题的一般探究方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推理因素→数据证明(实证)。天气是多变的,天气的成因是复杂的,因时因地皆不同。通过地理问题的主题式探究,使学生更全面动态地认识地理环境,体验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养,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课后,陈昌文副教授作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专题讲座。陈教授提到,目前地理课堂教学转型中的误区主要存在知识本位、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三点。如何做到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转型的“抓手”在哪里呢?陈教授给学员们指明了方向——问题式教学,他建议教师把教材中的课题转化为主题或专题,然后课题情境化,最后情境问题化。教师创设情境,设计能贯穿整节课的核心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问题链逐步深入思考探究;以课程标准为目标和依据将学生带出情境。无论哪个环节都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勿将学生视作知识的容器,摒弃以知识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讲座中,陈教授对张健的展示课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认为是一节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是一节具有示范引领的展示课,主题的开放度较大,为教师的发挥和课堂转型留出了空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教学设计有真实的情境,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探究过程并解答疑惑。如果能在任务衔接过程更精细,情境创设更巧妙,则更能体现出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初衷。
撰稿:朱 彦
摄影:王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