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在大同中学物理实验室开展了《主题8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公开教学课,由地理教师张健执教,学科高地专家、集团校领导以及组内老师现场观摩,并同步向市区兄弟学校现场直播。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新内容。海洋的空间尺度大、学生生活经验少、跨学科的属性特征,这增加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难度,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本节课教学设计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作为问题情境导入并贯穿教学始终,同学们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的基础上,观察分析不同海域的海水盐度特征与规律,最后通过图片资料和案例,辩证性理解海水盐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此次活动得到学科高地专家的大力支持,两位专家通过直播观看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课后与组内教师展开了互动与交流。课后研讨中,大同中学副校长何刚首先介绍了此次教学展示的背景,即借助信息技术或信息化平台展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江晔副教授对本节课的整体教学和设计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高度,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学素材的选择注重跨学科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性。同时建议将知识学习任务转变为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更好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张琦副教授从课程标准、教材、时空尺度、学生生活经验等角度分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度,认为本次教学较好的突破了这一难点。首先,教学情境首尾相连,形成闭环;其次,任务和问题的双驱动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最后,教会学生知识习得的路径,体现知识习得的过程与参与。在做中学,做中思,体现模型建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渗透,既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智慧课堂的地理教学是本节课的亮点和特色。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了智慧课堂对课堂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深刻体会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广泛应用。此次教学展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地理教研组将基于课程标准,不断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转型。
撰稿:张健
摄影: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