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在大同中学开展了主题为“‘双新’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单元教学设计”的区级教学研讨活动,由大同信息科技教研组蔡蓓蓓老师执教《体验计算机视觉》,区学科教研员张逸敏老师及各高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出席观摩。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包含有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专家系统等,机器学习是目前主要的实现手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体验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的实践活动为主,通过体验产生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进一步猜测并实践论证,从而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蔡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人脸检测应用入手,通过两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道计算机是通过数据模型来检测人脸,理解计算机视觉的概念,体验人脸识别的一般过程;通过观察运行代码后的人脸识别情况分析、讨论、并实践求证等一系列活动,对如何提高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出自己的想法。整堂课以学习任务书为线索,实践活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内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课后研讨中,区教研员张逸敏老师和各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分别围绕“双新”课程改革实施要素、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实要点等,做了精彩的点评与分享。
点评摘要:
展示课内容很好地融合涉及了必修1第四章走近人工智能中所有章节的内容,将计算机视觉的概念、应用及机器学习的一般过程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展示得非常清晰。其中实践活动1中,设计了故意缺失人脸模型文件,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识别人脸是需要照片中的人脸和模型文件中的人脸进行匹配的。在讲解“特征”这一概念的时候,蔡老师将雕塑人像缩小模拟人远眺事物的场景,人对雕像的识别是基于轮廓这一特征的,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人对人脸的识别是基于五官的;同时这一描述和实践活动2计算机识别人脸会失误也相呼应。
整节课高潮部分在实践活动2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提高人脸的识别率,同学们经过实践体验,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课程节点清晰、目标明确,选用了opencv自行搭建实验环境,创设实验条件,也体现了执教老师积极探索新教材、新课标,勇于尝试不断学习的精神。
撰稿、摄影:信息科技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