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要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杨奇逊院士回母校寄语青年学子
发布日期:2025-05-16 09:55:26   作者:大同中学   

513日,大同学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杨奇逊教授。作为从大同走出的39位两院院士之一,他回到阔别多年的高中母校,与高一高二的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成长、责任与使命的对话。

我很高兴能与我们大同中学现在的青年学生交流,杨院士的开场白亲切谦逊,我已经退休了,所以大家把我当成一个普通老人,聊聊天就好。谈及印象深刻的求学时光,杨院士深有感情:高中生活对我印象是最深刻的,直到今天我还能记得我高中老师的名字。顺着话头,他特别强调了高中阶段的关键性,他认为相比于大学,高中反而是思维成型更重要的核心期,现在培养的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的韧性,会比具体知识影响更深远。你们能在大同遇到优秀的老师,是莫大的幸运。这里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思考,都可能成为未来突破瓶颈的灵感源泉。

谈及青年发展杨院士反复提及“青年责任”,他鼓励学生“青年发展要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聊到他的专业选择,院士的回忆朴素而真挚: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亟需工业建设人才。正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我才选择了电力工程这条路。此外,他建议青年人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分享了他教学中的实际故事:一个成绩相当优异的学生,在父母的建议下考入了他任教的学院,但最终选择追求自己的兴趣,毅然转入文学院,最后成功圆梦。“青年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杨院士鼓励青年人不要过度拘泥于他人的意见,要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兴趣的根要扎进国家的土壤。青年当然要追热爱之事,但若能将这份热爱化作填补国家空白的砖石,人生便有了双重意义。

没有恢弘的叙事,没有高深的理论,杨院士朴素的语言让人触摸到一位科学家六十载未改的初心——将青春的热望化作推动时代向前的具体刻度,这是大同学子的青春答卷,薪火不灭。

当天,在应华校长的陪同下,杨奇逊院士一行参观了校园,详细了解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杨院士对母校的蓬勃发展表示欣慰与自豪。杨奇逊院士是中国第一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及中国第一套成套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的发明人,长期致力于电力研究,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电网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撰稿:李裔桢、谢媛媛

摄影:穆贵芳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datong1912@126.com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