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①
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运用到历史人物,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折射出作者的高远气魄。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开头便以江山入手,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有异曲同工之妙。“千古”蕴时间之浩淼,“江山”意空间之邈远,江山依旧,但英雄不再。辛弃疾身处京口,忆起东吴孙权筑铁瓮城,道出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如今无处寻觅的感叹。孙权继其兄孙策之位和其父孙坚的待续之业,成就霸业,以此来暗讽当今朝廷的“接班人”只知一昧主和的退缩。
探到这里,不得不提在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南乡子》中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什么作者只用孙权,不用曹刘等其他英雄人物呢?难道只是因为“偶像崇拜”吗?第一,作者身处于当年孙权所管辖的领土,自然因景生情。第二,源于孙权本人。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其实,词当中暗含了一个典故。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在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孙策尚在,孙权还是一名少年,还不知孙权未来卓越的能力。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将孙权与当今的当权者暗比,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第三,孙权是延续前辈打下的基业且发扬壮大,而曹操与刘备皆为“白手起家”,曹操二十五岁时是一名乡宦,②刘备也自“桃园结义”起步,与南宋继承先辈的土地不符,不可不称赞辛弃疾用典的恰到好处。
感叹完,再来探索一下另一用典妙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为效法他的父亲刘裕,重用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又扬言欲渡长江。再来回望此时的背景,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③这样的场景如此相似!刘义隆善文治,可惜用人不当,重用了王玄谟,导致本有利的局势顿时溃败;韩侂冑所做的思想准备很到位,但问题仍出在将才方面,将帅乏人。辛弃疾曾婉转劝谏:“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然而未被采纳。因而感叹自己的报国无门。古与今二者相吻合,十分自然。
词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个典用得又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④
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典故都用得恰到好处,恰觉自然,他的感情与古事、与当下融为一体,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贯穿始终,悲壮又积极的基调与他的人生相合。写完这首词的两年后,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岁月洗练了他的沉稳笔锋,这样的用古之妙,这样的情词合一,是细探不尽的。
参考资料:
历鹗(词整理)、赵彦(赏析整理) .辛弃疾词赏析全集 :接力出版社 ,2008年 :201-204
来源于百度百科“曹操”词条:“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朱德才.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458-1465
同3. 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