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目的:了解体力劳动者背后的故事,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6日星期日晚九点
采访地点:家中
采访对象:祖父祖母
采访提纲:1.从事体力劳动时是在什么年代?
2.您每天都从事怎么样的工作?
3.工作具体都干些什么呢?
4.您觉得自己的工作辛苦吗?有没有过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5.在工作中,有过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或受到表彰吗?
6.您还记得一些工作趣事或者印象深刻的事吗?
当沙漠变成了绿洲
“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的幸福。”
我的祖父18岁就被迫远离家乡,发配到边远的新疆地区参与生产劳动。六七十年代,当时新疆的生产水平还十分落后,所以才引进大批农民过去开荒种田。那个时候的新疆可谓是真正的沙漠,水被大面积地灌溉在贫瘠的土壤上,打成一个个方块,用盐水渗透中和酿造成盐碱化土地。所谓盐碱化,就是等盐水渗透后再蒸发,把盐分带到表层,每年的蒸发量可高达2000到3000毫米,但降水量却可以少到15毫米。
灌溉后再是筑田埂、进行播种,那时人们还没有按科学态度办事的思想理念,导致每月播种小麦种子30斤,可收成一亩地才最多26斤,这意味着播出去的种子,连成本都收不回,更别说丰收了。大伙儿闹饥荒啊,填饱肚子都变成了一种奢望。
后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大提升科学技术生产力,尊重科学人才,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使生产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平整土地、开挖排渠、种植绿肥、土地轮作、培肥地力、播种具有优良基因的小麦品种,产量一步一步提升,从每年四五百斤,到七八百,甚至到最后的上千斤。祖父为我讲述这段时,脸上满满的,是骄傲和兴奋。
他和我阐述了自己积极参与科学种植的经历,他带领的班团当时跟着大学生一起搞科学研究,积极实验并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成功促使他们班团的农作产量一直名列前茅。祖父为我举了个例子,他们制作过一个名为“水平仪”的仪器,其实原理与连通器相类似,两边插上刻度剂,中间用塑料管连接固定,来看土壤的高低并进行调整等。
祖父祖母的工作,比我想象中更辛苦的多。先不说闹饥荒的事,他们每天的工作量高达十多个小时,每天必须完成任务、赶农时,由于缺人力又时间紧,他们常常要加班加点地工作到凌晨。祖父和我说,他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有段时间,他被分到了十连,不在祖母的身边,没办法照顾她和儿女,祖母就只能中午顶着40多摄氏度的太阳工作,汗水就像下雨般流到土壤里,只为了晚上,可以赶回家为儿女烧一顿晚饭。
“那段日子,真的是非常辛酸、艰难……”祖父的话语里充满着对祖母的心疼,从来都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现在竟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不禁有些哽咽,想象不到他们经历了何等痛楚,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都为他们熬过的这段艰苦岁月表示由衷的敬佩。
播种下的种子,终究会迎来收获。祖父激动地为我翻看着他们获得过的奖状和证书,“农二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农业学积极分子称号”、“革命和生产三等功”、“全国农林系统优秀党政领导干部”……
翻着,翻着,一切的努力和汗水都融汇到了这些小小的纸张中,此刻的祖父祖母,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仿佛看到,在寂静的夜晚,天上悠然挂着一轮残月,在黑暗中微笑。柴火和树枝堆积在一起,点燃后的火光直冲向天际,宛如烟火般照亮了整块田野,农民们围坐在一起欢笑着,孩子们在沙包上打滚,时不时抱着柴火奔跑下来,前两天在湖里逮到的大鱼,成了大伙儿的加菜……
他们是侏儒中的侏儒,渺小中的渺小,但也正是这渺小,让沙漠变成了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