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又是诗的日子。
5月24日,在演讲厅,高二的同学有了一次接受诗歌创作培训的机会。“……承蒙厚爱,三生有幸。”高二(7)班的李聿浩同学所写的情诗就像一位彬彬有礼的古代书生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白,文邹邹的味道中掺杂着些许少年的青涩。“不过我们诗歌一般不用这两个词,显得太过于拘泥了…”杨老师笑着指正道,“但敢于大声地说出来,这份勇气便值得赞赏!”
诗言心
你知道吗?如果把“诗”翻成繁体再拆开来看到话,左边是“言”,右边是“寺”,古时候解释为“最天然、最质朴的语言”。因此,诗,就是用高度凝炼的语言记述生活的真实,即使不押韵,也踩着内在的节奏——一种内心的节奏,让心灵化成诗的文字驰骋——这,便是诗。
那么,落到具体的诗歌,又是如何呢?杨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有一首诗,杨老师初读便爱上了,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赞颂着“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这便是徐志摩先生的《我有一个恋爱》,字里行间,流动着先生真诚的心灵,是这份心灵的交流,有了一见钟情的美丽相遇。
诗歌,是多么美妙啊!
诗言志
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或许仍是一个需要以诗发声、以诗立志的时代,从而使自身从“美丽新世界”里挣脱出来,在表面的不自由中追寻到真正的自由。
杨老师带领同学们回眸吴钧陶先生所作的《南浦大桥颂》,他用朴实的语句抒发“两岸的闹市终于有一天在空中接囊”的喜悦,而这份喜悦,更多的,是源于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期待。杨老师一篇《做一棵艾草》,以艾草为喻,立身当下,回首战国,缅怀屈原气节,不甘泥沙俱下。
“在长江舒缓而平静的入海口,我从泥沙俱下里打捞不朽的气质”
“今天我也想做一棵燃烧的艾草,像孤独的三闾大夫,为一个时代针灸。”
诗言情
在讲座中,杨老师着重强调了诗的眼睛——题目。“题目是整首诗歌的灵魂,而不是代号。写诗不在长短,在语言的张力。”例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最好的例证。“小角度见大情怀,不是所有创作都是站得越高越好,也许微小的事物浸入深沉的感情,也能诵出伟大来。”
正如杨老师所写的《彩虹惊天》,把那地震侵袭过后的废墟上,所闪耀的人性的彩虹,所带给她的惊喜与赞美,化在一篇篇的文字中,真正做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山已经是诗人的山,水已经是诗人的水了。”
敏锐的观察,真挚的情感;放掉自我,提炼境界。于是,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
在杨老师的教导下,这个五月,让我们一起“谈谈两千年来值得漫漫求索的事情”。
摄影:高一(2)班 何永新
撰稿:高一(2)班 姜彤儿 高一(2)班 何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