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话未来——记院士专家黄浦行活动
发布日期:2019-05-18 09:52:15   作者:大同中学   

“如果,有个像灭霸一样的捣蛋鬼,一个响指,世界上一半的电线都断了,会怎么样?”随着主持人的第一个提问,517日下午,院士专家黄浦行活动在我校大礼堂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来校参与“院士讲坛”的三位院士专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导体专家黄崇祺老师;国务院大型飞机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咨询组成员、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首任总设计师吴兴世老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导航总体部副主任、北斗二代IGSO副总设计师、中科院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副总师沈学民老师。

在访谈中,三位老师分享了各自的学术专业、求学经历,回答了三位学生的提问,并向同学们提出了“奋斗”、“创”、“坚持”和“快乐学习”的殷切希望。

术业有专攻

对于灭霸响指断电线这一问题,黄崇祺老师认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是作为国务院大型飞机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吴兴世老师则告诉我们,制造一架飞机,是需要一个团队的集成创新的能力,每一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个岗位都能发出异彩。

“现在,世界上能发挥功能的,最小的卫星是多大?”沈学民老师随后通过一个设问为大家科普了有关卫星界定等问题的知识。令人惊讶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卫星,竟只有一部手机的大小,并且功能强大。也就是说,可能此时,正有一部在宇宙中的“手机”,此时正在执行任务,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望来时路

三位老师分享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都将自己的未来与时代紧密相连。

黄崇祺老师生活在战火纷飞的上世纪30年代,时代塑造着一代人的品行,以他为代表的一代青少年都期望用自己的学识建设祖国的未来。

而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吴兴世老师,则是在反动派的一次轰炸中结缘飞机情。1955年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让他意识到为什么要造飞机,并在小学和中学中的航模运动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的沈学民老师则因为遇到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数学老师而激发了自己对理科的爱好。当被问及:“如果能从头再来,你愿意改变人生中哪个选择?”的时候,沈学民老师依然坚定地说“如果能从来,我还是会选理科!”

每一个能找到为之一生奋斗和热爱的事物的人,都是上帝的幸运儿,其中也会有艰难困苦,但在结尾处回望一路的拼搏奋斗与坚持,一切都是值得骄傲和欣慰的,这也是三位老师希望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立志方可成才。

师生互动,共创未来

听完老师们的讲述,场下的同学们也想要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和专家老师们进行交流呢!高一(8)班的三位同学聚焦坚持和展望,展开了提问。

当黄崇祺老师说到,他从事科研工作已经62个春秋时,场下的同学们都震惊了,这期间的种种困难和艰辛,喜悦和泪水,都非我们能想到。

黄崇祺老师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一点的热爱,一点的坚持,一点的惊喜,还有一点的压力吧,这个压力,不仅有任务本身的,更有外界的期望。

问及对未来飞机事业的展望时,吴兴世这样说道“我希望有一天,能让全世界的公司都爱上中国创造的的大飞机;让全世界的飞行员都爱飞,中国创造的大飞机;让全世界的乘客都爱乘,中国创造的大飞机!”

活动的最后,主持人向学校赠送了一本他亲自翻译的《科幻小说中的城市》,并作为学校图书馆的永久藏书供同学们阅读。

每一个人的成才路,探索科技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永远,没有终点!心中有梦想,肩上有责任,眼前有未来,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用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共创新时代新辉煌!

撰稿:高一(2)班 何永新

摄影:高一(2)班 何永新 高一(1)班 姜玥彤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datong1912@126.com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