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同》纪录片解说词
发布日期:2019-03-31 13:07:30   作者:大同中学   

1911年,清华园里11名中国教员有感于美国人对教育的蛮横干涉,成立了立达学社。立达源自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中国文化中“为人”的思想精髓。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同校友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他们以“立达”铭志:办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培养中国人自己的人才。

那时,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已欺凌了这个民族整整七十年。11个立达同仁抱着“种族将日就荒落”的忧患,在1911年离开清华,到上海办学。第二年,距今整整一百年前的一个春天,大同学院诞生在上海老城厢外的十多间民房里。

创办者为学校取名“大同”,同样寄托着他们的理想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大同,大同世界。……人类社会的理想,是大同,很公平,很民主。

【王槐昌——大同老师 大同校史研究者:他们的目的主要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一生办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

大同百年

创办之初,大同步履维艰。创办者人人节衣缩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他们“甘以身殉”,以绵薄之力“在奋斗中求生路”(《大同大学创办记》)。

【俞可——上海师范大学留德哲学博士:他们没有钱。所以真的非常非常苦。

学校是他们捐资办的。

【胡珊——胡刚复之女:228块钱起家,都是几十块几十块拿工资出来的。

【王槐昌——大同五十年代老师,大同研究者:这11个人 一共捐了228块银币

没有钱发薪水,老师义务教课,靠外出兼职维持生活。

【王槐昌:大同创办以后,教学方面都不领工资……

【胡珊——胡刚复之女:不拿大同的工资,还把其他兼课的钱三分之一拿到大同,作为大同的经费。那每个老师都这样的。

【王槐昌:把工资再给学校,来维持一个学校的正常的开支。

大同是百年中国的教育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助,没有政府的扶植,仅仅是凭着十一个教书先生的信念、勇气和毅力办成的学校。可以说,大同创办的艰辛没有一所学校可比。

数学教育家吴在渊是当年的创办者之一,居穷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当桌,食盐当菜,白日教书,夜晚译著。52年短暂的人生中,为大同服务了25年。

【王槐昌:他有一个特点,都不是照本宣读的。自己跑上去就能够讲学,拿着一支粉笔,边讲边画。

教学之余,吴在渊每天晚上发奋译书, 25年里,他编译的教材有数十种之多。这般刻苦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大同创办的年代,中国学校的教材,多取之于国外。他们那一代人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教育要发展,要自主、自立,首先得有自己的教材。

那时大同有“大同学院丛书编辑部”,大部分老师都参与为学生编写教材和参考书。吴在渊和校长胡敦复是他们中的模范。在两人合编的数学课本序言中有这样的文字,“不如是,则吾国之学术,终为他国之附庸而已。”

【俞可——上海师范大学留德哲学博士:他在为自己学校写教材的同时,其实是想到了全国。所以他的教材很快变成了全国通用的教材。

为创建一所理想的大学,大同创业者脚踏实地,筚路褴褛。吴在渊自幼练习武术,身体魁梧。但在大同20余年,年过五旬,就伛偻龙钟如老翁。1935年,吴在渊咳血而终,年仅52岁。他真的做到了“甘以身殉”。这一年,参与创办大同的11个人中,竟有4人已是英年早逝。

中国学术饥荒如此其甚,那么只能让我蹩脚人负起这个责任了。我虽不能有所发明,然而传播科学的能力,自信有的。发明家固然重要,传播者也未必不重要,尤其在科学落后的中国。—— 吴在渊

那个年代,育人是先进的人们救民族于危亡的共识。大同的创办者呕心沥血,以自己的牺牲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不能没有的篇章。他们以“不为己”,以探源之决心,“不畏难,不欲速,不蹈虚,不盗名”,在一个贫弱的年代里追求着“中国学术自立”。

胡敦复是大同的创始校长。自1912年成立到1952年院系调整被撤销,这整整40年间,胡敦复前后做了20年的校长。他“揽百事于一身,未尝告倦,于学无所不窥”。他一方面要为大同的发展四处奔波筹款,但上课仍然是这个校长的本职。

【王槐昌——大同中学50年代老师:校长上课,他上课有特色,比如外语、拉丁语或者逻辑学、物理、数学,基本上每一种课他都能够上。有什么教师生病了或者有事情不能够来了,他马上拿了支粉笔可以去讲课去。他那个时候不是根据光是课本的理论来教学生,教会了以后,主要引导他们进一步,怎么样子根据这个理论去创造、发明,为社会工作,为社会服务。

胡敦复是继著名的留美幼童的又一批公派留学生。后来他主持清华的赴美留。经他手送出去的学生群星璀璨。

【俞可——上海师范大学留德哲学博士:胡敦复他的前半生这一段时间,几乎一直跟留洋运动在打交道。

这位教育家对中国的留学事业,对中国的现代数学教育,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胡敦复一生用力最多最勤的却是大同。

【俞可——上海师范大学留德哲学博士:通过举办大同大学,其实是把两个当初在知识界相当流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就是“教育救国与科学救国"。

事实上,在百年中国的教育史上,不仅胡敦复,胡氏三兄弟都是绕不过去的名字。他们都去了美国,都回来了,又都参与了大同的办学。

【俞可——上海师范大学留德哲学博士:其实胡氏三兄弟,尤其是胡敦复他赋予了大同大学以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人才培养当中一定要凸显一个民族自尊,国家主权

【安瑞达:胡敦复康奈尔校友,前美国驻沪领事:They came back, they establish institution in China.They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 of education here, in China. It’s difference if you look at the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ho go to US today.

胡明复,胡敦复二弟,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主要的创建者。胡明复1917年获哈佛博士学位后回国,到大同创办数学系

主持大同数学系的十年间,他“毁家兴学、劳怨不辞”,先后出资达两万多元。到抗战前,大同建起了17座教学楼,胡明复是主要设计者。

【王槐昌——大同中学50年代老师:17座房子大多数都是他自己亲手设计的。把这一部分节约下来的钱,主要靠它扩大图书馆。

胡氏三兄弟中最小的胡刚复。他是将实验物理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胡刚复在大同创办了物理系,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实验物理室。在他之前,物理是按英文讲义照本宣科。胡刚复则认为,只有接受扎实的实验训练才可能具有科学家的素养。

【胡珊——胡刚复之女:他就是重视每个人的,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选课。你选课的时候,那就是我父亲亲自地一个个叫过来问,就是说他很了解每个同学的情况,他善于发现从哪一方面发展。

这个中国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当时的考试方法也是独特的。

【胡珊——胡刚复之女:他的题随便翻书你们,不要说你一个桌子、他一个桌子谁不看谁,没有的事,你不用作弊。你要所有的东西全懂了,你就会答,并不叫你死背。学生都喜欢他,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什么都来我们家,我们家忙着呢!

大同的教工个个有专长、人人能登台授课。到了1922年,大同学院在艰难困顿中发展成大同大学;又过了十年,到1932年,大同大学正式成立了附属中学。时人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王补宣——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学能力很强,这样的学习好象没有什么目的,但是他有一种好奇心还是在不断发生的。

王补宣是1933年进大同的学生。

【王朴宣:从大同,我接触的大同学校,特别到联大的时候,对学生都是很爱护的。现在这个教书育人,要育人,怎么育人?你怎么做为人之道很少讲。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的“稀土之父”的徐光宪是1939年考入大同的,讲授微积分的老师是校长胡敦复。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教学方法他就教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不仅仅重视知识,也很重视方法。非常爱惜人才,他另外不谋私利,不是办个学校我可赚点钱,根本他要赔钱的。就是这个目的就是还是培养人才,他目的就是想激励人,想立人、达人,他就觉得国家需要人才。

国难中,校长胡敦复苦苦支撑着危局,兄弟胡刚复抱着抗战必胜的信念,在1941年创办了大同工学院。因为他清楚,工程建设人才将会是这个经历战火洗劫的国家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2700,中学部拥有2500余学生,是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第一位的,有了“北南开,南大同”的声誉

【杨明华——上海市特级校长 特级教师 大同校史专家:大同的办学历经艰难。在抗战期间日本人的炸弹把校舍炸毁了,他们很快地迁移了一部分东西,借居了其他的地方,照然是把课堂建在我们的社会上,把课堂就放在我们同学的心里,即使到后来解放以后有一段特殊的动乱期间,我们很多老师受到打击、受到迫害。但是一旦他们从干校出来,从牛棚里出来,从农村回来,他们又马上担负起自己育人的这么一个神圣的职责

【文革中的学生

我们虽然进来的时候生不逢时。但我觉得这里的老师还是原来的大同老师,他们的精神是不会因为文革什么的改变的。

I:他们是那样的尽责尽力,教育我们。

H:对我们学生像父亲、母亲一样很爱戴的。

E:就像慈母般的,对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

F: 老师非常敬业,教学非常地认真。

D: 像教授一样的语文老师

I:他们正直、善良、爱心。

D:他们带给我的就是那种朴实,纯真。

I:我们这些人融入社会的能力都很强,因为当时是散养的。所以尽管后来分配到哪里,我们这些人都能适应生活,都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F:母校培育了我们,也是抚育了我们。

A:我一生的最大的得益是在大同

1952年,院系调整,私立的大同大学所属各院系分别划归复旦、交大、同济、财大等高校。但,所幸大同中学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的大同中学。

王季娴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4年,由陈毅市长下聘书,35岁的王季娴,成了大同中学第一任校长。

王季娴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就像大同第一代的创业者一样,王季娴面对几乎从零开始的大同,王季娴的治校方法与早年的立达学人惊人的相似,就是抓“双基”。

【王季娴:双基,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把书上这个概念、公式叫学生一个一个全部都掌握。

【过南五——过探先之女,大同中学50年代老师:我们那个时候都要心算,公式都要背,三个公式各个背,还有从1到100平方数都要会背。

【钱蓉芬基础的基本技能,比如说听说读写,听的能够马上接受,抓住关键,或者是有问题也可以找出来。

【王季娴:当时就是天天,周周清、月月清。……就是要抓双基,不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不搞,不要搞这个难题。

王季娴说,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但那时人才紧缺,教师是一种稀缺。

【王季娴:院系调整以后,中学和大学脱离以后,都走了,到大学去了,和中学没有关系了。所以我那个时候大学的老师已经不多了,没有了。

【方艾:原来大同的老教师,还有新的社会里弄里就业妇女,由银行里面转过来的,像我部队里面过来的,五花八门的都有。她能够把这种人,我感到她就像老子讲的无为而治,她不是很凶的,无为而治,但是可以发挥你的积极性。

方艾说,看看王校长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大家的长处和积极性就被发挥出来了。其实王季娴做的就是到课堂听课,以至于有了一个“听课校长”的雅号。

【过南五——过探先之女,大同中学50年代老师:上课前他往你教室里一坐就来听课。

【王季娴:听课就能发现好的教师,发现好的教师,发现好的经验,那么他这个好的经验就可以传播给别人。

王季娴把听到的好的讲课内容、方法广为传播,结果好的就被发扬起来,不足的慢慢自动修正了。教室就这样名副其实地成了育人的主阵地。

说不完一代人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爱每一个学生。

王季娴:班主任都有这个观念,不能叫一个学生掉队,每个学生都要全面发展。身体不好了不行,有些班主任自己补助钱给他。你像这个任万朝(谐音),好几个了,不能都说了。或者什么父亲因为打成右派,家里边一塌糊涂,也是因为学校里边有这个宽松的环境,对这种学生不歧视,帮助他,把他拉回来读书。先生帮他买书,困难给他买袜子买什么,到最后毕业的时候给他买棉袄,那个棉袄穿到最后穿了好几年。所以这点是很共同的,对学生全面关心。

【郑绿漪: 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包括差学生。我基本上没有特别不好的学生。

【钱蓉芬:对学生是一颗爱心,他们跟我说心里面要装着学生,装着每一个学生,这句话我印象很深,每一个,不是好的学生,而是每一个。

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已许多年了。但可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在升学率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没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施展。

【王季娴:课堂上解决问题了,他学生有余力了,负担不重了,所以开展活动开展起来,非常活跃当时。

【方艾:大同有老师搞无线电,领导学生一个无线电小组,让他们发报,后来公安局来了调查,你们怎么发报,他就发挥你这个方面的特长,除了上课以外,让你充分的发挥,这多好。

【钱蓉芬:一个学生,如果双基的东西抓住了,他课堂的负担减少了,就可以有时间去发展他喜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他一生会受用的。

王季娴还告诉我们,教育再也不要为出几个高考状元,几个名人沾沾自喜,要把心思放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上。

【钱蓉芬和师生联谊会:

【钱蓉芬:我觉得一个老师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学生成长,学生对社会有贡献,还有看到了学生还没有忘记你,我感到最难过的是有的学生过早的走了,有的学生是不应该走的走了,所以很难过

我始终记得学校讲的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里面,不管他好的坏的,美丽的丑陋的,家里面贫困的富裕的,身体健康的,身体衰弱,我们都应该去关心他,帮助他。

一个世纪前,大同从228元起步,开启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办学的历程。大同百年,共为国家培养了39位两院院士,也走出了傅雷、施蛰存等翻译文学的大家。

【钱蓉芬:大同毕业出来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真,但是也不缺乏向上,创新。

【安季达——胡敦复康奈尔校友,前美国驻沪领事:Datong in i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cuses on more complete kind of development. I think this is important and put Datong in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a.

今天,教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对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有益的?这是我们今天纪念中国教育开拓者所不得不面对的叩问。

【杨明华——大同中学前校长:我们教育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担当也就是对每一个孩子,他都需要发展,都能够得到你们的指点以后有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担当。

大同百年,百年大同。一个世纪前,大同诞生于一个民族寻求教育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努力。一百年来,一代代人大同人艰苦卓绝,自立自强,中西兼容,文明共享。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成为浸透在大同血脉里的传统。那就是一心一意立人达人。

【王补宣——中国科学院院士:教学就是要教他怎么为人,而不是灌他很多知识。

【王槐昌——大同中学50年代老师:我的理念是大同来的,一个解放以后为人民服务,第二个为人师表,这是我始终的一个心愿,不离开这两句话,这是我做人的一个规则。

【盛雅萍——大同中学校长:百年大同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在我的心里有两个字:责任,它是百年大同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大同发展的灵魂。

(完)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zxdat@hpe.cn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